西安城市蜕变 从黑白胶片走向流光溢彩

发稿时间:2018-08-13 09:12:58 来源:西安日报 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城市蜕变展新颜

  昔日的鼓楼广场。 (郭书清 摄)

  钟鼓楼广场已旧貌换新颜。 (记者 王旭东 摄)

  “夜西安”的繁荣景象已初步显现。(记者 冯炜 摄)

  护城河去污改造。 (郭书清 摄)

  护城河在经过多次改造后,绿荫环绕、碧波荡漾。 (记者 雷伟东 摄)

  1992年,二环路建设全面启动。 (郭书清 摄)

  如今,城市路网四通八达,便捷快速。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西安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40载风云激荡,40载勇毅笃行!40年弹指一挥间,一张张老照片见证着西安日新月异的变化。

  40年间,西安从一环到二环再到三环,城市骨架不断拓展;

  40年间,西安道桥飞架,综合交通体系成形;

  40年间,西安从黑白胶片走向流光溢彩。

  1992年以前,西安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十分滞后。城市路网不成体系,对外大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已严重制约城市发展。而传统观念里,搞城市建设是花钱,搞经济建设是赚钱,先抓经济还是先搞城市建设?当时的西安市委、市政府领导思维已经十分超前,意识到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正是因为能及时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才让西安有了如今的城市面貌。

  燃气

  从无到普及

  西安用了20年

  相对于其他中心城市,西安市城市气化工程起步比较晚,由最初的瓶装液化气、到局部地区安装管道煤气、再到在全市范围内普及天然气,西安用了20年的时间。

  西安市上世纪80年代以前市民生活燃料基本上是以燃煤为主。7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都有过给家里搬煤的经历。逢星期天,大人们拿着煤本,或骑着三轮车或拉着架子车,把蜂窝煤从煤厂拉到院子,这时候需要全家大小一起上阵来搬煤。孩子们拿着脸盆或者簸箕,一次6块8块地往楼上搬,10来趟下来,累得气喘吁吁,但一听到楼下有小伙伴喊“下来玩”,瞬间就来了精神,应声着就下了楼。

  虽然80年代中期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煤气罐,但是以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说,罐装煤气很贵,大多数家庭只会在着急吃饭的时候才用煤气罐开火,一般情况下还是用蜂窝煤。一罐煤气大概能用两个月,到最后快用完的那一周,总能看见家里的妈妈们把煤气罐坐到热水盆里,把残存的气再强行用上几天,直到彻底打不着火了才换罐。

  1983年我市管道煤气正式点火通气,气的来源全部依靠西安焦化厂的焦炉气,由于受到气源的限制,管道煤气的供应范围主要集中在西郊地区。供气范围涉及餐饮、民用、工业领域。用户有8万户。随着焦化厂的关闭,到了2006年年底,管道煤气全部被置换为天然气。至此,管道煤气正式完成了它在西安燃气史上的任务。

  1995年,总投资8.28亿元人民币,设计规模为日供气100万立方米的西安市天然气城市气化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997年7月1日,陕北靖边长庆气田天然气如期引入西安市,正式向市民供气。西安市海虹轴承厂家属区居民向兴银有幸成为我市天然气第一个用户。

  此后,西安天然气工程建设驶入了快车道。2000年天然气城市气化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实现了日供气达到100万立方米、总用气超过1亿立方米“两个一”的战略目标。

  1999年,总投资8.4亿元,新增日供气88万立方米的西安市天然气城市气化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二期工程建成后,年总供气规模将达到7.79亿立方米,气化居民用户70万户,城市居民气化率将达到95%。

  在大力发展天然气建设的同时,西安也加快了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步伐。2004年9月,首先将原市煤气公司和西安市天然气公司进行了合并。在此基础上,2006年完成了改制重组工作,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为我市其他公用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合资后的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供气质量明显提高、供气能力显著提升、供气安全显著增强。

  2017年西安天然气供应量达到23.1亿立方米。主城区天然气管网接收输气能力达到60亿立方米/年,居民用户240万户,气化率达到99.5%。

  郊县分别由9家天然气公司负责供应,天然气管网长度2881公里,管网设计输配能力达到28.47亿立方米/年。2017年用气量约5.3亿立方米,居民用户55.2万户,除周至县、蓝田县气化率为58%外,其他郊区县气化率均达到74%以上。

  供热

  越来越多的市民

  享受西安温暖的冬季

  作为北方城市,冬天必须要取暖。西安的集中供热起始于1958年,当时主要是利用灞桥热电厂的发电余热,经过管道输送,为附近少数企业提供生产用热。而多数居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煤炉取暖。家里的爸爸们会从厨房架个烟囱,一直通到卧室,再从卧室窗户伸出去。从楼下往楼上看,几乎家家窗户上都伸个烟囱出来,如同现在的空调室外机一般,整齐划一。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集中供热和自备锅炉供热才逐渐进入到居民家中。1986年,西安市南大街供热站建成投产,这也是我市建成的第一座以集中供热为主的区域锅炉房。此后又陆续建成了城北供热站、凤城供热站、解和供热站、朱雀供热站、明德门供热站、高新技术开发区供热站等。

  截至2017年,我市城区共有市政集中供热企业9家,供热面积18820万平方米。各区县共有市政集中供热企业12家,供热面积2310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21130万平方米。

  不仅仅是供热面积越来越广,西安的供热思路也越来越人性化,供热时间也根据温度调节,采取弹性供热。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着西安温暖的冬季。

  目前,集中供热技术不断革新,从垂直单管串联的采暖形式,到双管并联并设户用热表的分户独立采暖形式。室内采暖由铸铁散热器,到钢串片对流散热器,再到各种新型、美观的钢制、钢铝复合、铝制散热器以及新型无粘砂铸铁散热器。与此同时,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也逐步发展壮大,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控制热源厂和供热管网运行已经在逐步深入。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也能通过手机等终端实现对居所温度的控制。

  管网

  它让西安“气血通畅”

  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能力的强弱,反映着一个城市内在基础设施能力水平的高低。排水管网在地下,污水处理在城市郊外,表面上看,好像对城市整个景观的提升作用不明显。但是,实际上,城市排水管网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关系着城市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许多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应该对儿时下雨的场景记忆深刻。那时候没有空调,夏季的暴雨就成了孩子们最美的消暑产品。只要雨不那么大了,立刻换上胶鞋下楼玩水了。儿时曾在何家村居住过的陈女士回忆说,当时大人们都把何家村叫“河家村”,因为一下大雨,积水就到了大腿根儿,人要是硬趟过去,就算卷起裤腿,裤子也得全湿,唯有三轮车成了那两三百米出村通道的最佳工具。有热心的师傅一车五六个人,来回地摆渡大家,这场景也成了许多孩子对雨季热闹的记忆。而一场大雨,靠蒸发和有限的排水管网,起码得淹个两三天。这两三天对大人来说,有点闹心,只有无忧无虑的孩子才会穿着胶鞋在积水不那么深的地方,享受那“咣”地一脚踩下去飞溅的水花声。

  夏天翻个身就到了冬天。孩子们对冬天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打雪仗。只要下了雪,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孩子们都会撂下自行车,选择走路上学,一路上边走边玩儿雪,惬意无比。四五十岁的人记忆中,儿时的西安每年冬季下雪的时间都很长,似乎一整个冬天都有雪的记忆。其实,那只是错觉,只是那时的雪停留的时间长而已。只要雪没化,每天“咯吱咯吱”地踩雪走路上学那是乐事一桩。

  对于趟水、玩雪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雪停路净、雨停路干。虽然西安的管网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中,下雨依旧会有积水点,但是大雨、大雪中,我们总能看到身穿橘黄色制服的一群人,他们或打开井盖排除积水,或清扫着天桥和道路的积雪,雨雪不停,他们的工作不停。他们为这座城市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温暖。

  防汛队伍的建设和管网的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完善着西安的排水设施。

  与道路建设相比,网管建设需要城市更大的耐力和财力。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安市开始修建南郊排洪的大环河和总蓄洪能力为105万立方米的大雁塔、观音庙蓄洪池;疏通公式河、漕运明渠河道;开始对护城河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治,以确保具备70万立方米的蓄洪功能。截至1985年,全市共建成各种排水管渠507公里。

  1985年以后,城市排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进一步完善分流制排水管网体制外,开始大规模兴建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到了80年代中后期,全市排水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大,其中直径800-2800毫米的管道达到117.45公里。

  在二环路建设期间,同步对大环河、618渠、沣惠渠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增大兴路、朱宏路、太华路和新房等四大出水口。

  对护城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改造工程,截流护城河雨、污管道中的污水,保证护城河45平方公里的蓄洪调峰功能,城市的防洪排洪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西安的管网建设如今还在快速推进中,大雨随下随排不再积水的情景,也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照明

  西安的夜如此灵动

  曾有外地网友说,从飞机上往下看,西安的夜比白天更灵动。

  如果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50年代,那是西安的“白炽灯”年代。1949年全市路灯盏数为1096盏,到50年代末发展到4517盏,光源全部为白炽灯。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发展缓慢,20余年间由5000余盏发展为9588盏,平均每年增加约230盏路灯。光源以白炽灯、汞灯为主,逐渐安装了钠灯。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西安的路灯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发展到23934盏,平均每年增加1200余盏路灯。2000年以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和西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5年以来,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2007年西安市的照明设施类型已发展为以夜间照明为主的功能灯和以美化为主的景观灯。这一时期汞灯已全部淘汰,光源普遍使用高压钠灯、LED灯、金属卤化物灯等高科技产品。

  从2001年开始,无线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对全市路灯进行合理的开、关灯控制,实时监测各个路灯监控终端的运行情况,监控点可以及时上报控制箱运行故障,既满足了照明需要,又节省了电力资源、人力和物力,提高了整个路灯管理效率。

  2001年到2009年,西安共点亮无灯街巷1000余条,装灯近万套。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消除了无灯街巷的安全隐患。

  2006年,西安把点亮范围扩大到了二环以外,全年完成改造103条。2007年,完成了北二环朱宏路立交、文景路立交、未央路立交、太华路立交,东二环东元立交、华清立交等6座桥梁景观点亮工程,新增景观灯万余盏……

  2017年1月,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明确了五年奋斗目标——“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与国际化大都市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城市品质提升,追赶超越的一个重要组成——月光经济开始随着点亮工程走进了百姓生活。为此,全市夜景亮化实行一盘棋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维护、统一控制,打造一批重点突出、特征鲜明的亮化示范街区和节点,凸显古城特色和城市定位,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亮化点、线、面串联,形成流光溢彩的都市夜景。夜景亮化模式有平时亮化模式、周末亮化模式、节日亮化模式,重大节日夜间亮化设施通宵开启。

  一街一风景,一路一风格。钟楼、鼓楼、大雁塔等古建筑夜晚在灯光的衬托下古朴典雅、盛世华彩。护城河边,灯景与水景融为一体,温婉浪漫。小寨商圈、曲江大唐不夜城、高新区、经开区等城市主要商圈用灯光装饰得璀璨缤纷。截至2017年底,全市40条亮化示范街全长102.8公里,点亮楼宇1369栋,并对示范街沿线景观灯、行道树、绿化带等进行点亮提升。

  高新区现代时尚、曲江池古风唐韵、汉城湖汉风再现,夜幕降临,西安便变成了灯的海洋。东西南北大街红红的中国结,二环路沿线的红灯笼让市民感受着浓浓的中国风。大差市、解放路等主干道树身上全部装饰上LED灯满天星,星星点点,灿烂迷人……“夜西安”的繁荣景象已初步显现。

  道路

  一环二环三环

  撑起大西安骨架

  一环路交通整治工程、二环路工程、三环路工程对拉大西安城市骨架、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3年,总投资4.7亿元的一环路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竣工完成。整个工程历时三年。先后实施完成了西门下穿立交、北门立交、小北门立交、朝阳门下穿立交、城墙东南角、城墙西南角下穿立交等6处平改立工程。完成了对环城东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的道路拓宽改造,并同步完成了这三条道路上的排水、路灯等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一环路交通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彻底改变了一环路交通堵塞、人车争行的混乱局面,而且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一环路、环城公园的整体改造工程也日趋完善,环城西苑、环城公园完成了人性化改造和建设。一环路周边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一环路与护城河、环城公园、古城墙互为一体、互相映衬,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真正让西安步入快速干道的是二环路建设,而且二环路建设先于一环改造工程。1990年以前,由于西安市的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加之当时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化体制没有形成,城市道路建设十分滞后,路网极其不合理,交通拥堵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为解决城区交通拥堵,80年代中期,通过对城内道路交叉口进行拓宽改造,修建了北大街、五路口人行天桥,但是这些措施都收效甚微,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当时西安也曾考虑计划先修建一环路西门、南门、东门立交,打通城区西部含光路—洒金桥南北干道。但是,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认为只有先建设二环路,将城市的发展向城外拓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安的交通问题,也只有通过城市骨架的拉大,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当时西安财政收入不足14亿元,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二环路的决策,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实践证明,在西安城市建设、发展史上,二环路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随着二环路的建设,西安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92年,二环路建设全面启动。整个工程原计划2至3年建成。但是受资金制约、铁路阻挡以及拆迁、地裂缝影响,工程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改,工程被分为一期、二期及火车站东站立交单项工程,从最终实施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三期。二环路工程2006年全部竣工。但是,受资金限制,其间,二环路的快速干道作用没有完全显现。直到东北二环、东南二环两座立交建成竣工,二环路才真正发挥出城市快速干道的功能和作用。

  二环路成为西安第一条快速环路,目前大量的过境交通也主要依靠二环路和三环路分流,许多路口成为重要的城市出入口和集散交通的咽喉。

  二环路的修建还带动了市政、公用设施同步建设,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热力、电力、电信等7种管线全部进行了敷设和预埋。雨水出口的建设,改善了西安市的排水和防洪设施。绿化工程的实施,为西安新增了100公顷以上的绿化面积,美化、净化了环境。由于这些变化,极大改善了二环沿线乃至全市的投资环境,有力促进了沿线的开发和城市的改造步伐。将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产业开发区紧密连接起来,将沿线著名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工业企业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些都大大加速了西安的社会经济发展。

  西安市三环路系统工程是西安市“三纵、三横、三环”路网布局中的主要骨架。向内,它连接二环,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向外,它将西安中心城区与市区周边规划的长安、鄠邑区、高陵等多个卫星城相互连接,提供便捷的交通联系。通过促进外围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降低主城区内的居住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三环路系统无疑是形成西安市城市结构、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基础设施。

  三环路系统工程作为亚行在我国贷款修建的第一条市政道路工程。工程总概算为81.15亿元。资金来源为城建专项资金29.31亿元、国内商业银行贷款29.47亿元和利用外资2.7亿美元。全线为89.7公里,其中主线长74.8公里。

  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我市进行了三环路建设前期的全面准备工作。2005年,三环路建设全面开始,到2008年12月25日,三环路主线全面完工。

  三环路系统工程项目除了道路、桥梁、绿化、路灯满足西安城市交通使用功能以外,三环路全线还敷设热力、天然气、通讯、自来水等市政配套管线设施。其中,天然气管道沿南三环、西三环、北三环共敷设34公里。使西郊、北郊 、高新区等区域都享受到了充分的资源。沿线敷设自来水管道约75公里,通讯管道76公里。

  作为城市快速路,三环路跨越西安市未央区、灞桥区、雁塔区、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连接了多条城市主干道,与210、108、312 三条国道相接,与西禹、西潼、西柞、西汉、西宝、西铜、机场高速、西安绕城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相接,是西安城市道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内道路交通网和区域公路网中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对西安市区交通由城市道路系统向公路系统转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记者 马昭/文)

责任编辑:zyy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